• 网站支持IPV6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王娟玲
发布时间:2021-04-21 14:15 来源:大荔县总工会 浏览:

王娟玲,女,汉族,生于1971年6月,大荔县东城街道办人,1992年10月参加工作,199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本文化程度,高级农艺师。多年来,主要负责全县粮、棉、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始终奋战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扎根田间,心系农村,被群众称为“农民兄弟的知心人,农业科技的领头人”。

勤学善思求创新,敢向单产要效益。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该同志养成了勤学善思、严谨细致的科学工作态度。针对农民传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难以提高单产的问题,2009年—2020年连续11年主持完成部省级粮棉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四种作物共完成了44个高产创建万亩方的工作任务,多年来主要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方案、项目的安排实施技术推广等工作,以绿色高质节本技术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总结我县“最适”种植模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生产模式,在小麦玉米上集成推广品种合理搭配、土壤深松翻、高质量播种、节水节肥、病虫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质高效一体化技术,通过强化踏田指导、抓典型、树样板、宣传培训、技物结合、辐射带动,全县小麦平均亩增产68.6公斤,玉米亩增产78 公斤,棉花平均亩增产皮棉26.5公斤,花生亩增产48.3公斤,实施成效显著。

亲力亲为重实践,科技推广到田间。作为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她坚持把土地作为办公室,始终奔波在田间地头。为了摸清玉米大面积超高产技术,她在大荔县兰空基地承包了20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几个月里,她起早贪黑,从选种到播种,从管理到收获,自己动手,克服了前期干旱、后期严重秋淋不良天气的影响,夺得了亩产620公斤的高产。在取得一手经验的基础上,她又把科技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全力推广到群众中间。先后编写宣传材料68期,组织开展培训135场次,培训农民2.6万余人。坚持每年在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上开展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示范研究,为我县引进前沿品种3—5个,筛选出适宜我县种植的主栽品种,制定全县不同区域良种推广计划,完成了小麦、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试验示范工作认真规范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情系三农甘奉献,作风朴实成果丰。农家出身的王娟玲对农民兄弟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经常埋头于田间搞研究,奔走于农民之中,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全部无私地投入到帮助农民致富上来,天道酬勤,28年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她先后在《中国棉花》、《西北园艺》等科技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的技术资料和讲稿累计达10余万字,主持的农技推广工作和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连续多年得到省市表彰,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3项;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被评为“全省粮棉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渭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渭南市“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专家、渭南市百名科技人才、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渭南标杆”人物、渭南市农业专家团专家、第一批县管拔尖人才,连续多年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