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6日)推出:《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解读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
开篇立论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党对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未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有问必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而过去,我们更多说到的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恐怕不只存在着字面上的区别,二者内涵上的差别何在?
欧阳康:过去讲管理,有那么一种感觉,就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而现在更加强调所有社会成员自觉的、自愿的、自治的这样一种活动。它把所有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进行建设。它不光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更好地希望社会能够良性、健康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保证人们更好地在其中生存、生活、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提法第一次在党的文献里被提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社会治理的表述不断发生变化,从“社会治理格局”到“社会治理制度”,再到“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欧阳康:我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从开始强调一种比较宏观的制度性建设,到后来强调它进一步的实施性规划,到更多地激励所有社会成员自觉参与,人们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人们不仅仅依托一个社会群体来生存、生活和发展,而且把它看作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家园,包含着生活的家园、发展的家园、心灵的家园和互助的家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和以往相比,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两个方面,该如何理解?
欧阳康:民主协商这个概念,原来在政协工作中强调得比较多,确实行之有效。它首先强调的是所有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共同的事情共同商量,大家来做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大家利益和愿望的决定。科技支撑是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能够量化地来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新的特点、它所蕴含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包括蕴藏的现实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都对我们做好治理非常重要。
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不止,社会治理的方式同样不断发展。在您的观察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哪里?
欧阳康:转变是多方面的、是多层次的。现在的转换凸显了我们社会的主体,就是人的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关心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上,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们最终都要生活在一定的小社区、小范围,如何把它治理好,扩展了家庭的功能,强化了社会的功能,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良性健康地互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体系还有哪些短板需补齐?
欧阳康:社会治理是一个体系,它包含着很多的要素,也涉及到非常多的关系。有的时候领导重视了,没有途径去实施,干部重视了,群众跟不上。再比如,你真正要让所有的公众来参与,还有一个参与能力的问题。平时他根本不关心,也不了解信息发展的程度。如何提高公众的社会素养,这是很重要的,而且提高社会素养绝不仅仅是获取,也要去奉献。
数说优势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2019年,我国社会组织登记数量超过80万家,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有序发展。全国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2万个,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亿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亿小时。我国社会组织法律政策体系正在加速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法律保障和政策体系日益提升和完善。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我们正为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而一起努力。(记者凌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