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澄城县: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
发布时间:2020-11-10 09:25 来源:渭南新闻网 浏览:

1.2亿元打造教育强县 5.8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 9.31亿元培育脱贫产业

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

踏着秋日的暖阳,我们走进了澄城县,在这里看到了试验田里成排的树苗,果库里分拣待发的苹果,车间里轰鸣的机器……一切繁忙的景象都向我们诉说着脱贫攻坚带给这里的巨大变迁。

“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25241户90128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1740户3466人,7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5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脱贫摘帽。”11月6日,在渭南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澄城县专场发布会上,澄城县委副书记郑文军就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新闻发布。

郑文军说,脱贫攻坚这几年,是澄城减贫进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部完成,产业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群众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底气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通过发力“七个坚持”,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尽锐出战;坚持精准方略,持续筑牢脱贫底线;坚持分类施策,全面夯实致富根基;坚持对标对表,问题整改清零见底;坚持扶智扶志,调动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协同联动,充分凝聚多方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政治保障坚强有力,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扶贫措施落地见效。

举县一致抓脱贫 全力筑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

澄城县建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抓、县委常委牵头抓、分管领导包联抓、‘八办五组’具体抓、镇街部门分块抓、‘四支队伍’一线抓”工作机制。实行脱贫攻坚总队长制度,落实常态化投入机制,建立督查落实机制,形成了科学领导、系统作战、举县一致抓脱贫的生动局面。

严格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综合保障等行业扶贫政策,通过教育扶贫保入学、医疗帮扶保健康、“两房”建设保安居、改造提升保饮水、民政兜底保底线、项目建设保根本,筑牢“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底线。以创建“陕西省教育强县”为契机,累计投资1.2亿余元,对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覆盖”资助体系,发放资金1471万元,惠及2.2万人次,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县域内定点医院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投资5.8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3个,2208户搬迁户入住、腾退、拆除、复绿全部达到了100%,被确定为全省移民(脱贫)搬迁保障基金试点县、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增减挂钩交易指标试点县、整村搬迁试点县;投资529万元完成2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25241户贫困户住房安全排查,所有贫困户达到安全住房标准。

拔穷根铺富路 让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为了全力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澄城县始终把产业就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聚力园区带动、特色产业、创业就业、消费扶贫,累计投入9.31亿元用于贫困村产业培育以及扶贫产业园提档升级,探索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等模式,建成扶贫产业园158个,实现了行政村扶贫产业园、贫困户长短产业“两个全覆盖”,“一园走活‘产业扶贫、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步棋”。主推苹果、樱桃、花椒、特色水果、金银花、设施农业六大品种,配套短平快产业协调发展,聚焦建设“中国樱桃第一县”,樱桃面积达到9万亩。

坚持输血与造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全方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开展“立信、立学、立德、立规、立标”五立活动,落实“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村规民约、文明创建、公益救助、司法保障”六个工作法,创新“扶贫扶志宣传、民风建设‘十个一’、农村移风易俗、‘三会两榜’亮评、‘双创’之星评选、扶贫志愿服务、群众文化文艺”七大主题活动,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超有动力,实现了“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导,累计培训群众超过10万人次,使贫困户真正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

构建大扶贫格局,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充分发挥苏陕协作、央企帮扶、“两联一包”扶贫团等作用,与镇江丹徒区在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输出等方面深入协作;累计接受苏陕省级协作资金7565万元,实施项目51个,区县、镇镇结对资金3170万元,实施项目26个,向丹徒区销售各类农副产品876余万元。省级包联单位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公共服务、就业扶贫等帮扶项目,有力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来源:渭南新闻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